排版第四课:博古明今-网格
前言
两篇干货之后,想写点轻松的东西,也应允之前的承诺......之一。关于网格的知识,难在灵活运用,对于这类源远流长的设计基础知识,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可能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的"网格"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体结构、化学、天文等学科更深的探索,为了记录那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绘画领域开始深入研究直线透视法。为了建立透视法则,原本运用于数学、建筑的原则伴随油画艺术诞生。 文艺复兴时期的页面布局并非遵循现代网格系统,而是利用数学中的线性透视,视觉引导线由空间上的某一点发散出来。这样的布局实际上就是网格的前身,在 1 : 1.618 的矩形中,依次减去一个正方形,就能得到更多的"黄金矩形"。
13世纪,建筑师 Villard De Honnecourt 发明了一个图标,算是正式将"黄金比例"推向世人,直到现在仍是平面设计的指导原则。
现代网格的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期的成熟,平面设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设计师们开始创造一些专有词汇。
一战期间,为数不多的中立国之一----瑞士,成为欧洲各地知识分子难民聚集地。语言种类的增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本印刷用品就不足的瑞士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平面设计师们需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他们将文本左对齐,右侧则自然形成粗糙的锯齿状,从而使人们从左到右阅读起来更加自然。他们还创造了不同于原来对称排布的"非对称"结构,比如"三分法"、规则网格等。
20世纪的艺术与设计
此前,瑞士印刷师已确立了网格设计的中心地位,但随着20世纪更多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它们也逐渐迎来艺术界的繁盛时期。
其中,荷兰艺术家 Theo van Doesburg 和 Piet Mondrain 青睐模块化设计和极简风格,他们用相交的垂直线和水平线来规制画布,使用原色点缀。 特奥·凡·杜斯伯格 (Theo van Doesburg) 的作品
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ain) 的作品
在德国,崇尚"没有任何不必要的或装饰性的组件"的包豪斯学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著名的包豪斯国际象棋就体现着这一理念,棋子都是由长方体或正方体构成,能紧凑地贴合在一起以便存放。包豪斯的理论实际上体现了早期网格系统的发展。
随后,网格在平面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Josef Muller Brockmann , Richard P.Lohse , Armin Hofmann 和 Alberto Longhi 等制作的一些著名海报都是明显符合网格系统规律的,虽然有时是倾斜的。 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查克.克里特等艺术家通过复制一些日用品构成艺术作品,使网格达到了空前的地位。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与波普艺术
今天的界面设计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快速崛起,慢慢超越了印刷品的地位。由于需要产生交互,所以 UI 设计更注重信息的有效暴露和干净整洁的导航。网格系统几乎能完美的贴合这些需求,同时,屏幕显示使界面可以呈现更多变化,比如多种多样的颜色、花纹、字体,同样的网格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外观。
现在,大众审美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整洁、明确且新颖,设计师们在原来规规整整的网格中创造性地加入了"不规则",UI 设计愈发丰富多彩。
总结
看历史还是很有趣的,能够把很多以前知道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成长寓于无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