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文学上,这句话比喻经过学习和教育,后起之秀可以超过老师或前人。同时也揭示了青与蓝的色彩关系。 在所有基础颜色中,青色大概是人们认识最模糊的颜色了,因为它在可见光谱中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在文字描述上根本无法确切表达出青色。百度百科是这样教我们分辨青色的:"如果无法界定一种颜色是蓝色还是绿色时,这个颜色就可以被称为青色"。 虽然不可思议,但是还是要说一句,这说法。。。也没啥毛病。

青色野史

  • 刘熙的《释名》中说:"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生"的甲骨文是草破土而出的象形字,所以青字反映了草木生长的形貌,对应欣欣向荣的春天,青在我国古文化中也有了生命的含义,"青"的基本色调应该是春季植物叶子的绿色。
  • 在古汉语中,青则是一个会意字,它的字形上为生,下为丹,丹又是井字的变形。那时,青色的范围非常大,人们用青、红两色来指几乎所有除了白色之外的颜色,这样的划分类似于现在冷色调和暖色调。在这种划分里,属于青色的有蓝色、绿色、碧色、苍色,甚至于还包括黑色。相对于现在把青色当成某种颜色的名称,它在当时更像一种对色彩的感觉。
  • 到了近现代,颜色名称越来越细分,出现了蓝色、绿色等,青色的指代范围也越来越小,直至成为了一种特殊的颜色。

总结下来,就是说"青"的意义的一个流变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对青色的理解都不相同,所以尽管世上流传着多种关于青色的名篇佳句,它们描述的"青色"也不同。比如:

  1. 绿水青山、青草中的"青"偏向于绿色;
  2. 青衫、青青子衿、青布、青丝往往是指黑色;
  3. 碧海青天、青冥、青瓷的"青"更倾向于蓝色。

青色的特性

  • 青色是中国古文化的象征。一方面在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东、南、西、北、中的五行观中,东方主青色。另一方面,在时间观上,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欣欣向荣的春天也是用青色代表。这一时段,青色往往以靛青为主,也就是青花瓷上"青花"的颜色,除此之外,在一些古画和古代服饰上也随处可见。靛青深邃、浓厚,充满了文化气韵。不过,现在靛青又叫靛蓝,已经划入了蓝色的范畴。
  • 青色多含有美好、正面、充满生机的气息,也是一种尊贵之色。比如:正气凛然、廉洁奉公的官员称为青天;美丽的少女被称为青娥;道德高隆、秉性高洁的人称为青云之士;仕途平顺,称为平步青云或青云直上......
  •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青色能够减缓压力,让人感到愉快。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青色在理论上是蓝色和绿色或者紫色混合而成,颜色相对柔和、不浓烈,根据英国苏赛克斯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组成青色的这些颜色都能让人感觉更快乐。另外,此次研究还同时表明,青色还有助于让人思维更加敏捷。
  • 在减色系统或 CMYK(减色)中,青色(cyan)可以覆盖在油漆和彩色打印中生成所有颜色。在加色系统或 RGB(加色)色彩模型中,青色是通过混合等量的绿色和蓝色光线制成的。
  • 在古代,青色是中国特有的颜色,但主要还是指靛蓝色。如今,随着青色成为一种独立的色彩,它更显活力、年轻,收到了众多设计师的青睐。除了cyan,在英语中,颜色 aqua 与青色同义。

青色的搭配

下面是一张平展的色轮图,不难看出青色的色域相较而言非常小,但是青色可以偏蓝、偏绿甚至是偏黑,依旧可以丰富多彩。

1. 蓝青

上面说靛青也曾是青色之一,所以偏蓝的青色很容易让人觉得有古风古韵或者少数民族的感觉,延禧多美就都穿过靛青色的衣服。 在设计中,用蓝青色结合略带复古的元素,与白色、米黄色等搭配,能够凸显文艺感。 如果想要让设计更轻薄一点的话,就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较亮的颜色搭,甚至是浅青色也可以与深蓝青色搭配。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青色基本都趋于亮色了,在表现科技场景和游戏场景的时候,青色大概是最常见的色彩之一了,一眼就觉得很 techonology 的样子。 青蓝色的作用当然不限于表现科技元素,它还几乎可以与任何颜色搭配,营造完全不同的气氛。

2. 青绿

深青绿色总让我觉得有种老上海滩的感觉,与暗红色或暗橙色搭在一起,更能强化这种感受,复古又有韵味。 不过,这种配色还常被用来表现一些荒诞诙谐、夸张的主题,从下图两个例子可以感觉到,仍旧是有一种复古感在其中。 深的青绿色与深色交织在画面中,加深画面的隐晦、神秘,不过容易让画面显脏,略微有点不适感。 浅青绿色温柔安静,淡淡的颜色更适合恬淡、纯真、清透的风格,同样与淡色调或者明色调搭配会更好,营造出放松、温馨的氛围。

3. 黑青

黑青色会显示出沉寂感、庄严感,仿佛一位正直、认真的权威人士站在你的面前,时刻向你显示 ta 的严肃、干练。 若是不想让画面太过严肃和刻板,也需要添加一些亮色的辅助色来平衡。

一点想法

青色在历史上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应用的广泛性也使得现代人对青色的理解更为模糊。这虽然是历史的演变,但无疑,像这样更换一个颜色的概念,却很难改变人们的固有意识,造成的问题就是在边界上的不清晰,我爷爷那一代人也几乎都还认为青色就是黑色的别称。这让我想起在罗辑思维上听到的关于司母戊鼎更名的那一期,本质上是有一点类似吧。 现在的社会已经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包容性,允许甚至助推了无数的创新与更迭,不过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想要改变绝非一时一刻之事。打破和重建的过程是对强者的层层筛选,注定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很多事情啊,不宜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