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擅(tian)于(ma)思(xing)考(kong)的同事最近在看一本关于色彩的书,然后向我们发问:为什么高级灰会让人觉得高级呢?当时我说了一通色彩的专业分析balabala,最终却发现他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人类会在感性上觉得它高级呢?于是我开始意识到尽管设计师和色彩师们写出了无数关于如何使用色彩的文章和书籍,但却鲜有人去解释为什么。这篇文章里是我对该问题的猜想以及一些色彩干货。

自然造就人类审美

我们的地球大概有46亿-50亿岁,而人类从开始有组织的制造工具不过8万年左右。也就是说,非自然物质的出现只有几万年,所有的生物都长期处于纯自然环境中。天空、树叶、花朵、鸟儿、夕阳等等对于人类都是极其自然的,所以我们的大脑更愿意去欣赏这些东西,我们的视网膜更喜欢自然系的颜色。简言之,这是进化带来的结果。

对于自然色彩的感知造就了现在的色彩心理学,比如说蓝色很难引起人的食欲是因为自然界极少有能吃的蓝色食物,再比如橙红色能让人觉得充满活力可能是因为日出带来的积极感。
那什么是自然系颜色呢?自然界往往能赋予设计师无限的灵感,有一种很常见的配色方式是从拍摄的自然景物的图片中直接选取几种主要的色彩,比如说这样的:
事实上,iPhone 系APP 取色也多数来源于自然界赋予的灵感:
自己试试用一款名叫 ColorViewfinder 的APP 把手机里图片的色彩pick 出来,就会发现尽管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都非常柔和舒服,几乎没有特别亮丽晃眼的。

色彩三要素

既然讲到了明丽与柔和,那么就必须提到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和明度,也就是设计师们非常熟悉的HSB。

色相(Hue)

色相指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颜色。比如说我们说下面这个banner 主要是“红色”的,其实就是说的色相,它也是区分色彩的主要依据。
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最基础的标准色相:

纯度(Saturation)

纯度也叫色度、饱和度,指色彩中含有标准色成分的多少。纯度高的颜色不掺杂其他颜色,而纯度低的颜色则加入了较多的黑色、灰色或者白色。下图表示在HSB 模式下,纯度数值越大,颜色越“正”;数值越小,颜色越灰。
下面这一组图是保持色相和明度不变,只改变纯度得到的结果:

明度(Brightness)

色彩明度指的就是明暗变化。明度数值越大,颜色越亮;数值越小,颜色越暗。
不同的色相存在的明度差别也很大,六标准色中黄最亮最浅,紫最暗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则处于相近的明度。

高级感颜色

看看下面的图片,左边的模特穿了一件骚绿骚绿的衬衣,看起来像是便宜的地摊货,而右边穿上降低了纯度的衣服的男模则秒变高级~ 所以说,即使色彩的明度比较高,但是纯度较低的话,颜色会更显高档。
同时你也会发现,自然界中像这种明度和纯度都很高的颜色是极少极少的,人类对颜色的选择与“上帝”对自然的选择如出一辙,我们都更倾向于纯度较低、明度也不是很高的色彩,这些颜色唤醒了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偏好。这也就解释了高级灰为何高级,即使作为无色系,灰色也有深浅的区别,高级灰就是通过调和使纯度偏低的一个色系。

色彩特性

色相、纯度和明度不同都会大大改变颜色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因而会有不同的色彩特性,我们常说的色彩特性有冷暖感、轻重感、进退性和色调。

冷色和暖色

色彩心理学上认为红、橙、黄可以让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等,能提高血压以及心跳次数、刺激自律神经系统、增强食欲,因此把它们称为暖色调。而青、蓝色与寒冷、夜晚联系,让人觉得静谧、消极等,故名为冷色调。还有一部分色彩能使人产生轻松的情绪,叫做中性色调,包括紫、绿、黑、灰、白。
暖色系的纯度越高,给人带来的温暖感就越强;冷色系的纯度越低,冷的感觉越强。

轻重感

不同的纯度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质感,纯度比较高的颜色会显得画面更重,因此更适合氛围浓厚的情况,而纯度低的颜色会显得更轻盈。

前进与后退

影响色彩的进退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遵循以下的规律:

  • 暖色比冷色的前进性更强。同一画面中同时存在冷色和暖色,那么暖色一般是起到点睛作用的。
  • 色相相同或相近的颜色,亮度和饱和度高者前进性更强。
  • 在黑白灰背景下,即使是冷色也更具有前进性。

色调

如果我们把纯色(纯度为100%的颜色)到黑色或白色之间用色调区分的话,大致可以划分为明色调、浊色调和暗色调,划分依据就是纯度的高低,即掺入白色、灰色或黑色的多少。关于色调,一时半会儿无法说完全,先卖个关子,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详细说一说。

总结

关于高级灰为何高级的问题,我的猜想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使人类在面对不同色彩使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自然界中的颜色往往亮度和纯度都不会很高,因此这样的色彩更符合我们的选择。要使用好色彩,我们就必须要知道色彩的三要素,并且了解它们各自会带来怎样的色彩特性。